•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8期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2-06-02

2022年5月31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8期活动在线上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主题为:读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印度的婆罗门教与佛教”。分别由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李晨曦主讲“佛教的渊源与演进”、历史学院硕士生王栩主讲“印度宗教观‘神’的渊源与演变——从婆罗门教到佛教”。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谢志斌讲师以及来自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哲学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院系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1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白哲源担任主持人。

硕士生李晨曦以“佛教的渊源与演进”为题,分别对佛教的起源、成立、发展与传播等四部分进行阐述。

在第一部分“起源——印度的文化”中,主讲人认为佛教的形成与印度的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印度早期文化在雅利安人入侵后,与雅利安人的文化一起经历了一个相互冲突、相互磨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印度的宗教文化体系,这是佛教产生的基础之一。阿耆尼的献祭之火、光与智慧和《梨俱吠陀》的宇宙观等则对佛教思想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第二部分“成立——佛教的教义”中,主讲人认为佛教部分学说发源于奥义书。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并得到发展。释迦牟尼继承奥义书反祭祀主义的精神,公开反对婆罗门教偶像崇拜和繁琐的祭祀仪式,深刻探讨人生的本质、痛苦的根源和解脱的道路;他在奥义书的根本主旨即“智瑜伽”的基础上宣扬缘起说和四谛说,强调“自我克制”,号召人们消除无明,获得真理,得到解脱;他还在奥义书关于灵魂的基础上建立佛教的“转世轮回”思想。

在第三部分“发展——佛陀之后的佛教”中,主讲人主要讲述了大乘佛教的思想内容及变化。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内部发生分裂,出现大小乘佛教之分。大乘佛教在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注重理性和经验的基础上向超经验和超理性的方向发展;而且大乘有宗承认变相的轮回主体“阿赖耶识”;大乘佛教还改变了早期佛教无神论倾向,将释迦牟尼神化进行供奉祭拜,主张十方三世有无数的佛并吸收印度教神灵进入佛教神灵体系。大乘佛教时期,佛教开始出现主张现世解脱,提倡“普渡众生”的菩萨思想,这是佛教思想的一次变革。

在第四部分“传播——西藏宗教”中,主讲人对西藏宗教的整体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将西藏宗教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西藏宗教、苯教时期、喇嘛教时期,并对“光”的本体论进行了具体阐述。

硕士生王栩以“印度宗教观‘神’的渊源与演变——从婆罗门教到佛教”为题,对“吠陀中的神的观念”、“婆罗门教中的神的观念”与“佛教中的神的观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第一部分“吠陀中的神的观念”中,主讲人认为吠陀宗教的最初形态就是对神的崇拜,而且吠陀经典是在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历史文献汇集,因此在吠陀经典中反映了古印度人在吠陀宗教时期不同的对神崇拜形态:多神崇拜、主神崇拜(尊一神崇拜)、直观可见事物被神化崇拜、崇拜中包含怀疑的形态、抽象概念被神化崇拜、想象事物被神化崇拜等。主讲人还对直观可见事物被神化崇拜、抽象概念被神化崇拜、想象事物被神化崇拜这三种对神崇拜形态进行了举例论证。

在第二部分“婆罗门教中的神的观念”中,主讲人具体讲述了婆罗门教(印度教)中的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印度教中影响较大的且与三大主神相关的不同派别,直接信奉毗湿奴与湿婆的毗湿奴派、湿婆派,以及崇拜湿婆配偶、毗湿奴配偶、梵天配偶、黑天配偶等的性力派等。毗湿奴派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又演化出不同的派别,信奉崇拜的对象也从毗湿奴神转移为其它对象,如黑天、罗摩等,湿婆派则针对湿婆神能力的不同信仰产生出不同派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相神湿婆教派、林伽因派、圣典派等。

在第三部分“佛教中的神的观念”中,主讲人首先对早期佛教的无神论倾向进行论述,她认为早期佛教出现无神论倾向与早期佛教的“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思想和“缘起”思想有关;然后到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开始出现一些涉及“神”的说法,如“五道”、“六道”中的“天”即“天神道”;最后到大乘佛教时期,大乘佛教及与大乘佛教关系密切的部分部派佛教中出现了众多的佛、菩萨,佛教正式出现佛、菩萨的神化崇拜,但佛教的佛、菩萨崇拜与一般有神论的神灵崇拜有一定区别,这取决于佛教的教义缘起性空

报告结束后,参会的诸位同学各自分享了读书心得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谢志斌老师对两位报告人的报告进行了评议与总结,并提醒同学们在进行比较研究时要注意两个原则: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相同性比较与相异性比较相结合。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8期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董丽君)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0期活动举行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36期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