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6月28日下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2期活动在线上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主题为:读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基督教的流变与改革”。分别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胡筱雨主讲“早期基督教的渊源与演进”、文学院硕士生梁镜鸾主讲“基督教中的分裂及演进”。来自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谢志斌讲师、丝绸之路研究院李心苑讲师以及来自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哲学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院系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1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由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齐飞智助理研究员担任评议人、历史学院硕士生白哲源担任主持人。
硕士生胡筱雨以“早期基督教的渊源与演进”为主题,对《宗教思想史》相关内容作了梳理。
在第一部分“基督教的渊源”中,主讲人简要地概述了基督教产生的三个要素。1.罗马帝国在宗教上是复杂混合的,同时政治上的统一又催生了对宗教领域统一的需求。2.古典哲学为基督教宇宙观和神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尤其是斯多葛派、犹太-希腊哲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3.犹太民族的苦难催生了“弥赛亚”观念,犹太教四大派: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塞尼派、奋锐党互相争论和排挤孕育了早期基督教。
在第二部分“早期基督教的演进(1-5世纪)”中,主讲人介绍了耶稣殉道、基督徒社团及教会的诞生、危机与契机的内容。在历史中的耶稣有可能是《死海古卷》中“拿撒勒派”的创始人,逐渐被神化成崇拜对象耶稣基督。福音书关于耶稣的记载,通过回忆构成了一个基督徒的典范,以神话想象不断吸收前基督教的宗教遗产,并揭示出了基督教福音的普世化倾向。
早期基督徒社团产生于耶稣的使徒,主要在耶路撒冷一带活动。随着外邦人基督徒的加入,与犹太教的隔阂日渐加深。公元66年犹太战争的爆发,标志着基督教正式成为独立的新宗教。其对基督复临进行了重新解释,使神学理论更加系统和成熟。初期基督教会宣扬“信徒因基督的救赎而得救”,并形成了以主教为中心的尊卑分明的教职教阶制度和教规礼仪。
诺斯替教是威胁到基督教传教的首要威胁。作为一种思想学派出现在教会中,后又发展为立的教派,全盘或者部分地拒绝接受希波来思想的各项原则,扭曲了基本教义,不利于基督教发展。为了批评诺斯替教的异端,教父们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正统的教义,形成了基督教系统的神学体系,为日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硕士生梁镜鸾以“基督教中的分裂及演进”为主题进行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主讲人对解读新旧约时的问题及其影响进行了概述。首先是从解经者主要面对的问题出发,介绍了旧约的全新解读对经师和民众的影响。但是经典的解读并不只是一个宗教问题,也折射出社会思潮的演变,因而要对心灵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互动保持谨慎。其次,以一节福音的解读为例阐释其中存在的差异。
在第二部分中,主讲人概述了“诺斯替教与秘仪的隐退”的情况。首先介绍了诺斯替教研究者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的主张,“诺斯替可分为两半,一半是基督教的,另一半是异教的,而基督教的那一半占据了主要位置”,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接着,又对基督教早期存在的秘仪及影响进行了总结。
在第三部分中,主讲人介绍了“自由意志与预定论”的论争。首先对论争的历史进行了追溯,对恶的讨论可以溯及希腊哲学时期便发端的“美德与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知识能否等同于美德”等问题。其次,着重介绍了奥斯定的观点,其对自由意志的诠释影响深远,但是自由意志与预定论的论争仍未落下帷幕。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齐飞智老师就两位主讲人的报告发表了意见。他认为需要澄清两个概念:一是历史中的耶稣。他是与神话中的耶稣相对的概念,指的是使用历史实证的方法研究耶稣,而不是怀疑耶稣这个人的存在;二是宗教人,是与智人相对的概念,指的是宗教意义构成了人的本质,只有人才能够在匀质的世俗生活中发现和体验不匀质的神圣时空,而非有一部分人是宗教人。他又建议在介绍新旧约的连续性时,关注基督教的解经家如何用新约精神解读旧约律法,即新约和旧约之间是什么关系。此外,他提醒大家在阅读《宗教思想史》时,要抓住本身的逻辑,“正是由于宗教发展的深层次危机以及从这些危机中诞生的宗教创新更新了宗教传统本身”,才能够避免碎片化,更有条理地理解其内容。最后,两位主讲人就相关问题做出了回应,参会的诸位同学也就读书心得和思考进行了讨论。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2期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董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