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3期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2-09-11

2022年9月7日晚,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3期活动,暨“古代文献研读——《法苑珠林》”第1堂在线上顺利举行,领读人为历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程炳铭。西北大学哲学院王雪梅教授、中东研究所谢志斌博士,上海大学黄凯博士,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哲学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院系的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四川大学、暨南大学等机构的同学,共2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领读人程炳铭先谈到了其选择《祭祠篇》作为研读对象的原因,他认为祭祀是儒家孝文化的重要体现,该篇能很好地反映佛教于唐代前期通过盂兰盆节在宫廷、寺院、民间各层面同本土的孝文化进行交流,逐渐自我构建的面貌与过程。在介绍完《祭祀篇》的基本结构后,他对全篇内容展开了重点梳理。该梳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结合教内外典籍,对文中的疑难词句予以释读;二是以文中所载的作为佛教重要节日之一的盂兰盆节为观察主线,通过分析道世对篇章内容的设置、对盂兰盆节的关注与探讨,就其中所呈现的唐前期佛教中国化问题做出思考。

在此过程中,程炳铭首先关注的是盂兰盆节供佛物品的来源问题。据道世所记,西明、慈恩等国家大寺盂兰盆节时会得国家供给,有官员受命来送盆,《唐六典》卷二十二也载掌管国家祭祀的中尚署于每年七月十五要进供盂兰盆,可见盂兰盆节与国家祭祀产生了联系。其次,是盂兰盆供后贡品的分配问题。对相关财物的分配,需要从施主供物的缘由与意愿、寺院僧团的组成、供品的种类等多个方面来考虑。再次,是在供佛与供僧中,佛与僧的对应与受供多少的问题。这与对佛、法、僧三宝的认识相关,《僧祇律》《五百问事》《四分律》等有各自的规定。然后,是道世作为论据的《大盆经》即《净土盂兰盆经》的疑伪与使用问题。按《佛光大辞典》,该经于唐初被疑以《盂兰盆经》为底本编造而成,智昇《开元释教录》则称群录未载,此处存疑。若该经为伪,道世以之为论说依据的目的、其出现的价值与契机,以及被判定为伪经的过程等值得我们去探究。最后,是道世对整个《祭祀篇》行文的设计与布局问题。至唐代,盂兰盆节已成为社会上很具影响力的佛教节日,武则天曾于皇宫城门上举行大型盂兰盆供法事,又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武宗会昌法难前夕曾下敕将寺院供佛的陈设全移至道观以供天尊,却遭民众强烈反对,此类种种可见其发展之盛,影响民心之深。道世选择社会非常流行、极具佛教元素的盂兰盆节作为论述的切入点,进而眼光向下,发展到讨论对现世安乐展开救助的慈事活动,将供佛传统与中国孝传统相结合,关注佛教与社会、本土文化的互动,试图以此来构建一套具有内在逻辑的佛教中国化、化中国的实践体系。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王雪梅教授对读书会新栏目的开设予以了肯定,她指出,《法苑珠林》是极具代表性的佛教类书,可反映当时的佛教面貌、佛教界的重大问题,对其展开研读是很有益处的。王教授也就读书会后续的展开提供了宝贵建议,一是可对研读的篇目做介绍性的导读,掌握其结构、编纂的目的,以便更好地了解文本;二是分析相关佛典、人物故事被道世选择作为篇目论据的缘由,以此考察其对佛教发展的思考。上海大学文学院黄凯讲师结合自己以往组织、参与读书会的经历,为《法苑珠林》的研读建议了新的方法,如用传统的解经学形成科判,进而形成思维导图,通过建立阅读框架使文本的逻辑关系更为清晰,以便对篇章的结构与内容做进一步掌握与深入。最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谢志斌讲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重点谈到了读书会开设新栏目的目的:一是培养古文献阅读能力,为日后的阅读和研究打下基础;二是通过学习内容丰富的佛教类书,拓展宗教学基础知识;三是立足于读书会“探索问题,整理思想”的宗旨,在古文献中发现真问题,进而整理思想,展开高质量学术写作;四是借由共同读书来营造共学、好学、善学的氛围,激发大家的好学之心。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3期活动圆满结束。据悉,《法苑珠林》是读书会于本学期新开设的研读栏目,读书会将立足于此古代文献,秉持“探索问题,整理思想”之宗旨,对中古佛教展开探索。

本学期读书会得到了李健研究员、惟泽法师的赞助,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5期活动举行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2期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