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6期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2-10-01

2022年9月28日晚,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6期活动,暨“古代文献研读——《法苑珠林》”第2堂在线上顺利举行,领读人为历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程炳铭。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李永斌副教授、中东研究所谢志斌讲师,上海大学黄凯博士,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哲学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院系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等机构的同学,共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领读人程炳铭首先言简意赅的交代了本期文献研读篇目为《法苑珠林·祈雨篇》,随后,直接切入本次活动的正题,对《祈雨篇》全文展开了细致的梳理,梳理主要依照《祈雨篇》四部顺序展开,分为:述意部、祈祭部、降雨部、河海部,除此四部外,同时对感应缘中所引用的22则故事进行了解读。

关于述意部,程炳铭认为,述意部作为《祈雨篇》四部之一,是对《祈雨篇》全篇内容的高度总结,其特点有二,一是采用韵文的形式描述;二是其内容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利用中国传统观念来讲述主题,后一部分引入与主题相适的佛教观念。

关于祈祭部,程炳铭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佛教关于祈雨活动的仪轨,并将佛教的祈雨仪轨总结为七条,一是发慈悲心、受戒(即受八戒斋);二是布置法事场所;三是昼夜不断地诵《大云论品》;四是供养“龙”(此处较为特殊,先供养“龙”,后画出龙的图形);五是结界;六是请诸佛菩萨加持,并回向诸龙;七是若以上六个步骤未能祈雨成功,则连续七日重复上述六个步骤。

关于降雨部,程炳铭将其内容总结为:道世援引经文阐述可以降雨者有哪些,其中,有龙王、阿罗汉等,同时,本部分还将龙王降雨与佛陀的智慧相关联,进而传递出从追求世俗欲望到一种超越追求(即对佛陀智慧的追求)的升华。

关于河海部,程炳铭提出疑问,本部分更多地在讲述大海的神力和大海的巨大功德,这与前面三部分的联系性似乎欠佳,该部分的撰写意图令人不解。

关于感应缘,则是利用22则感应的故事来印证此前所说之道理。程炳铭谈及自己对此22则感应故事研读后的一些想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关于文中多次提及的祈雨时所诵的《海龙王经》,经过其初步的考察,该经可能是一部佛教极为排斥的伪经,而道世作为佛教的精英群体,在文中数次提及此经,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思考的问题;二是僧人似乎并非可以施雨的能力者,但在感应缘的故事中,其却成为了祈雨过程中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赋予僧人神异存在的原因也同样值得深思;三是在感应故事中,唐代以前的故事,祈雨活动的发生地点多在山林之中,而唐代开始则多在城市之中,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活动场所逐渐由山林转向城市的原因同样发人深思。

领读结束后,程炳铭谈及自己选择《祈雨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祈雨作为古代农业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与古代政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天不降雨,当政者便要“减膳恤刑,宵兴旰食”,而佛教僧人参与到祈雨活动之中,是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出某一阶段佛教与当时政治间的关系。

最后,参会同学围绕本期主题提出相关问题,领读人也就相关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李永斌副教授对本次读书会的举办予以了肯定,同时,对读书会后续的展开提供了宝贵建议,一是预习,领读人可将本期领读材料提前发给参会者,方便大家提前了解、熟读文本,并从中找寻问题,以便会上进行交流讨论;二是拓展,提前了解佛教、道教与研读材料主题相关的学术成果,拓展视野,发现问题,以期读书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上海大学黄凯博士同样对本次活动提出了宝贵建议,他指出,在准备阶段,应把材料中的引文与原经文进行对照,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研读材料。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谢志斌讲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十分赞同李永斌副教授与黄凯博士提出的建议,同时,他希望大家能够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提高自己的参与度,多看多思多讨论,才是举办读书会的意义所在。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6期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董丽君)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8期活动举行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5期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