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晚,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48期活动在线上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主题为:读《宗教的七种理论》——宗教与人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分别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李鑫和历史学院博士生廖文慧主讲。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李永斌副教授、中东研究所谢志斌副教授以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文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院系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及校外人员和各高校学生,共7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所吴华副教授任评议人,历史学院博士生李荣荣担任主持人。

硕士生李鑫从四个部分出发,第一部分介绍弗洛伊德其人,详细介绍了家庭情况、成长历程及其研究过程的转变,并且介绍了他研究的三个阶段——一战前、一战后和他的最后二十年。一战前,精神分析从一种方法以及一些创造性的思想变成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一战后,弗洛伊德逐步推进精神分析理论的新发展,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中,弗洛伊德在专业的精神研究之外,写了几本和宗教有关的著作,包括1927年的《一个幻觉的未来》和1938年的《摩西与一神教》。这两本书和《图腾与禁忌》共同构成他的宗教观点。接着在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其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潜意识理论、“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理论和泛性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在第三部分,他列举了弗洛伊德经典的四部著作——《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摩西与一神教》。《梦的解析》由八章组成,是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体系化的初步完成。《图腾与禁忌》以禁忌、图腾与宗教的核心与本质为主题,主要内容是关于乱伦的畏惧;禁忌和矛盾情感;泛灵论、巫术和思想的全能;在孩童时期重现的图腾崇拜。而弗洛伊德在《一个幻觉的未来》中,试图摆脱研究者个人的局限,而去探求文明发展的轨迹与规律。在《摩西与一神教》中由弗洛伊德的三篇论文组成:摩西,一个埃及人;如果摩西是个埃及人;摩西,他的人民和一神教。
在最后一个部分,他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反思。他提到我们要与欲望共处,处理好个人与欲望的关系,不过分压抑,也不过分放纵。

博士生廖文慧从弗洛伊德宗教思想渊源、弗洛伊德宗教思想、弗洛伊德与荣格宗教观对比这三个部分展开论述。在第一部分提出了四点:家庭环境是宗教态度形成的摇篮,费尔巴哈是其宗教思想的领路人,比较宗教学是其推动力,其宗教研究的工具是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最后又提到了宗教思想理论前提。同时用了各种图示展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清晰明了。在第二部分中,她从弗洛伊德的几本著作出发,阐述了弗洛伊德相关的宗教思想,探索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观念的实质、宗教教义的功能、宗教行为、禁忌等宗教相关的基本问题。在最后一部分对荣格和弗洛伊德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首先介绍了荣格与弗洛伊德的相遇,两人由合作到决裂,并提出了他们三点主要分歧,分别是——对力比多概念的解释,对人格的决定由童年经验决定或由后半生的改变决定,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并对他们的宗教观对比也进行了阐述,最后讲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由此反观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相同观念的不同解释。由于对里比多的不同理解, 对宗教价值的不同取向, 与弗洛伊德立足于生物本能的不同, 荣格的精神治疗越来越关切直接影响本能的心灵的意义世界。
最后,吴华教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做了总结和评论,他指出就弗洛伊德这样一个人物,目前的研究文献,单从知网上面的中英文来看,就有几千甚至上万,硕博士论文也有300多本。在孙亦平老师主编的《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里面,《图腾与禁忌》这本书用了20页的篇幅,《摩西与一神教》用了14页的篇幅。这些作品的呈现,说明前人对弗洛伊德及其思想的梳理与分析,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度。并对研究生如何梳理作品提出了比较可行的做法,通过精读其著作,从而周全其思想,在此基础上,找准一个切入口,最后完成一篇完整的读书报告。对于练笔来说可能会显得更加扎实,也容易出彩。同时他指出廖文慧博士的报告《宗教与人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比较聚焦,逻辑性比较强,用宗教是人格这样一个主题把要讲的内容贯穿起来。主要围绕了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讲述其渊源、思想特色,并与荣格作对比。并建议如果能补充一个结语将会使这个报告更加完美。
此外,吴华教授又给我们指出了对于问题和思路的研究方法:一种是集中于某个人物,完整地阅读他的作品并理解作者是何以提出这样的思想及发展情况,另一种是找一个主题或者方向,将其相关领域的文章都找出来,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思想地图。只有读好书,才能写好文章。这个建议给各位听众以很大的启发。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第48期读书会圆满结束。
(编辑: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