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晚,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68期活动在线上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主题为:读《宗教经验之种种》——第十一至第十五讲。分别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李鑫和文学院硕士生张航主讲。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李海波教授、中东研究所谢志斌副教授、丝绸之路研究院李心苑老师、上海大学人文学院黄凯讲师,以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文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等院系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及校外人员和各高校学生,共6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法恩担任评议人,历史学院博士生张文担任主持人。
硕士生李鑫从五个部分出发,第一部分介绍詹姆士所说圣徒性的价值,通过天主教神学的标准作为背景,引出詹姆士经验主义原则进行阐述。接着在第二部分,介绍了圣徒偏激的德性:虔信、纯洁、慈善与苦行以及所产生的实践,苦行主义、灵魂强健、纯洁与慈善。第三部分是对詹姆士圣徒性结论的介绍,詹姆士主张抛弃神学方法,用实际常识和经验方法检验宗教。詹姆士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人们重视自己内心经验和角品的呼声,摈弃抽象的教义或原则。在第四部分,他将詹姆士与弗洛伊德二者的相通点总结为两点,一为二者都有为了研究人性,从自然科学转向心理学的经验。二为冲动、抑制和潜意识对我们道德和实践态度经久不衰的影响的观点。第五部分,他先是列举在妙善故事所体现的圣徒性的偏激,然后通过反思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不同总结了在西方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相结合时所面临的困境,西方宗教严格的一神教传统,有了一就有二,有了此就有彼,由一神教而产生明确的圣凡、灵肉、享乐与禁欲等二元对立,詹姆士所说圣徒的偏激即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而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地缘、学派等建立起密切的关系网络,宗教存在于这些关系网络中,总之,没有一神,重视圆融,集体主义。
硕士生张航在展开汇报之前,对自己讲述的章节进行概括。介绍整本书的论述当中,这一部分的内容属于一个铺垫性的章节,为后文论述圣徒性的价值奠定了事实基础。因此他的汇报方式将也会以事实性的描述进行。他的汇报内容以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了造成“意志”的两种心理动因,冲动和抑制。第二部分是,四种“意志”即圣徒性的四种特征及所引发的四种品质。第三部分则是,圣徒性的具体表现的讲述,共分为七点,温暖体验、慈善和博爱、沉郁和顺受、纯洁、苦行、服从与贫乏。最后对本章节进行总结,认为作者从最简单的心理作用机制入手,描绘了一种每个人在做抉择时心中会有的心态。从这种心态上的交锋出发,引入了宗教生活和宗教经验对这种心态作用的影响,即信仰会提供极其深刻而有力的动力,使得对很多看似不可忍受与接纳之事的抗拒被消解,转而成为了为世俗意义所称道的美德。而圣徒之圣徒性也因此得以彰显。这些表征层层嵌套,而又彼此独立,最终表现为上述的具体品质。
接下来由本次读书会的评议员法恩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对李鑫同学的资料总结、分析能力和宗教区域对比意识给予了肯定,对张航同学尊重原著、注重事实性的归纳阐述表示认同。此外,法恩老师认为威廉詹姆士的《宗教经验之种种》为我们研究宗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首先,他以心理学家的身份和视角,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宗教学。其次实用主义哲学态度贯穿着《宗教经验之种种》的始终,强调宗教的结果是它的价值忠于它的事实描述。最后,他提供了极为详尽的宗教事例。法恩老师认为这种宗教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是有利于深入宗教学的研究,通过对日本近年所兴起的临床宗教学的观察,打通宗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结,既符合时代发展也是宗教学研究的趋势。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第68期读书会圆满结束。
(编辑: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