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70期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3-10-02

2023年9月25日19时,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70期活动在线上顺利进行。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宗教学名著研读—《神圣的帷幕》第一部分。本次读书会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22级硕士生蔡冰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23级硕士生管吉阳领读。并有幸请到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助理研究员颜峻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汇报进行评议。上海大学讲师黄凯、西北大学中东所副教授谢志斌以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哲学学院、文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等相关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共20余人参与本次研读活动。

硕士生蔡冰砚的题目是《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之要素》。从作者及本书简介、宗教与世界的建造与维系、关于人间佛教的讨论和小结四个部分进行汇报。

蔡冰砚首先介绍了《神圣的帷幕》一书的作者。著名的宗教社会学家贝格尔(Peter L. Berger),她提到贝格尔试图从哲学以及理论的高度整体来把握宗教,希望结合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在沿用并综合韦伯和杜尔凯姆的观点上探讨宗教在人类建造和维系世界的作用,并提出世俗—多元化—个人化的宗教理论研究模式。蔡冰砚接着对《神圣的帷幕》第一、二章中贝格尔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整体叙述。她还在这部分的最后,介绍了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对于中国社会宗教学,李向平认为当代中国宗教社会学的核心命题是中国社会人神之间何为正当性、何为神圣性以及这二者间不断交往、互动,甚至形成悖论的历程。其次她对宗教与世界的建造与维系这一问题进行介绍,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在宗教社会学中对于宗教的定义两个问题。在最后,蔡冰砚进行了关于人间佛教的讨论。她提到,佛教作为宗教,出世(超人间性)与入世(人间性)的关系是必须直面的。佛教的“神圣”是入世的神圣,佛教的“入世”是神圣的入世,这是理解佛教社会控制的基点。

管吉阳对贝格尔的研究历史进行了介绍,贝格尔首先从事社会学研究,后来其学术兴趣转向宗教社会学领域,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研究兴趣又转向到第三世界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贝格尔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基本沿袭韦伯的理论。后期其理论方向产生了巨大转向。管吉阳接着探讨神正论相关问题。神正论是对世界无秩序现象的解释,它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即对社会力量与权益的普遍不平等的解释,直接论证了特定的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他探讨了宗教的异化。贝格尔认为社会形成的过程包括外在化、客观化和内在化三个阶段,异化即产生于客观化和内在化的环节中。人创造的社会世界以及逐渐社会化的人,逐渐背离个人主观,以事实性与个人对立的时候,异化即产生。贝格尔对异化的阐释几乎全面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人们想在外在化、客观化以至内在化的过程中,理想着主宰客观世界,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被创造”出来的。

颜峻老师首先感谢两位同学的分享,并对《神圣的帷幕》第一部分进行了系统地梳理。颜峻老师提出,在贝格尔的思想中,复杂性是值得提醒的部分。贝格尔本来想成为一个牧师,但是后来以一个对基督教有伤害的形象出现。但是其著作《天使的传言》更多地还是以神学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他的思想有很多个阶段。他在60年代提出世俗化理论,又在90年代大部分否定了自己的理论。宗教按照贝格尔之前的理论,应当随着现代化而逐渐衰落,实际上并没有。我们可以大致把本书的第一部分看作贝格尔的理论基础。颜老师提出,研究贝格尔的思想,还是应当将其放在思想史的脉络中去看。首先是韦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构建论。然后是贝格尔与卢克曼构建的知识社会学。颜峻老师提出,这一部分大致说了以下几个问题:宗教的根源、宗教的功能、宗教功能的结果、宗教的实质主义定义以及什么是帷幕。对于宗教的定义问题,颜峻老师提出,圣俗的区分是从涂尔干开始的。国内研究者,一部分人认为这种圣俗的区分仍有必要,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需要重新考虑圣俗的问题。从源头来说,这种概念的产生是西方宗教的产物。涂尔干本人也并没有区分界限非常明确,提出有很多不能够进行明确区分圣俗的部分。颜老师还对蔡冰砚同学的人间佛教讨论作出评议:佛教的神圣性问题,很多研究者认为人间佛教是没有神圣性的。颜峻老师认为这个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如果按照贝格尔的定义,神圣性就是超自然力量,那么佛教一开始就是承认这种超自然力量的。

最后颜峻老师对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提出一点读书的建议。读论文或是著作,需要关注该文的参考文献。这样能够帮助一手文献的溯源。文献在使用和翻译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误解或是丢失。因此,论文对于史料的应用,最好直接使用一手文献。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第70期读书会圆满结束。

(编辑:李鑫)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71期活动举行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69期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