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5期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4-05-13

2024年5月7日晚7点,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5期活动在线上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读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第一至五章”,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吴成、哲学学院硕士罗凤灵主讲,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深圳大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贵州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近五十名师生在线上一同参与了此次读书会。此次活动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副教授,中国哲学(含宗教学)教研室主任张佳担任评议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蔡冰砚担任主持人。

罗凤灵同学分享的主要有五个部分,首先,她介绍了作者托马斯·卢克曼的情况,并对本文内容进行了整体的阐述,卢克曼的《无形的宗教》试图通过对现代宗教形式变迁的观察与反思,揭示出人与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根本转变。他批判了当代实证主义宗教社会学理论薄弱、采取过多未经验证的假设的现状,提出:针对制度化教会宗教的研究固然重要,但认为教会与宗教完全等同则是未经考察的假设,难以获得合法性。在接下来的三个部分,她主要依照章节顺序分别介绍了各章内容。“宗教、教会与社会学”部分,她提到,宗教社会学研究和理论最重要的成果即主要的假设就是“教会与宗教的等同”。在这个假设中,卢克曼看到了其中伴随着有关个人宗教虔信的某些思想。个人宗教虔信通常被视为是基于心理“需求”的,这些需求是由专门化的宗教制度——即教会所明确建构的,并且是由这些制度来"满足"的。“教会取向的宗教成为现代社会边缘现象”部分,她提到,以教会为中心的建制性宗教在现代世界由中心退居到边缘,这是一个衰落的普遍性事实。要如何去解读这一事实?它是否意味着宗教意义在现代的消减?卢克曼认为,如果将教会宗教等同于普遍宗教,那么必然由教会宗教的边缘化得出如下结论:宗教正在普遍衰落,现代世界越来越少"宗教性",现代人过的生活也日益缺乏"真正意义"。然而,这一结论源于宗教的特殊"历史形式"取代了宗教整体存在的"原型"意义。"而在“超越生物性存在的意义生成:宗教的人类学条件”这一部分她提到,并在最后做出总结。

第二个分享的是吴成同学,他的分享先由导言引入,提出了两个主要论点、两个主要问题、理论基础等概念性内容,并对宗教与现代社会、社会学家的假设,卢克曼意图建立与韦伯的“失魅”命题、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社会”理论不同的现代性学说,西方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宗教与“终极关切”的等同关系等内容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解读,接着依照章节顺序,首先介绍第四章:宗教的社会性,他提到了以下几个部分——宗教的人类学条件:超越生物性存在的意义生成宗教的个人,宗教的基本社会形式:世界观,世界观赖以社会客观化的最重要形式:语言,宗教的具体社会历史形式:宗教表象,宗教的制度性专门化。在第五章:宗教的个人虔信部分,宗教的普遍个人形式:个人同一、个人同一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官方”模型的意义连贯性与主观可信性受到的威胁。在最后,他又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启发与疑惑所在,比如,这种对“宗教”的表述是否符合中国语境?普通个人对宗教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民众真的可以摆脱中介而仅仅依靠“个人虔信”吗?这些思考和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

(评议人:张佳老师)

接下来由本次读书会的评议人张佳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汇报进行点评。张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同学对于书本阅读的认真和思考,并且针对这本书以及同学的问题进行了评述。从古至今,宗教在传统社会扮演着统一意识形态和价值共识的角色,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政教分离和道德宗教分离的趋势,教会的影响力和地位在衰落。然而,卢克曼指出,宗教并未从人类生活中完全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虽然教会衰弱,但宗教性仍然存在于个人的信仰和心灵追求中。卢克曼对宗教重新定义。他认为教会形态只是历史的产物,现代宗教已经从有形转变为无形,存在于个人的世界观和意义构建中。宗教不再局限于实体和仪式,而是体现在个人认同和意义的建构中。通过世界观和个人认同,宗教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宗教的衰落并非意味着其消亡,而是转变为更广泛和普遍的存在形式。老师又从词源学的角度,重点向大家解释了“religion”的含义。张老师还提到,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宗教起源和发展,强调了宗教对个体和社会意识的影响,以及宗教对世界观和个人认同的建构意义。同时指出了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关联,以及宗教对世界解释和认知的重要性。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将宗教连接到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并能从个人、社会和组织等不同维度观察宗教的社会变迁,这对个人的研究启发很大。同时老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又探讨"宗教"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内涵与西方"religion"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宗"和"教"涵义与西方基督教"religion"不同。中国宗教在近代才开始制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这与西方宗教的世俗化和教会衰落的过程不尽相同。反而出现了宗教社会化、组织化和个人化并行的现象。对于西方宗教社会学家提出的理论,如卢克曼关于教会衰落的观点,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宗教现象。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视和讨论。宗教的定义和范畴本身也值得进一步思考,是否过于泛化了,而缺乏宗教的独特性。最后,张老师也针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同时也给大家阅读西方经典文献提供了宝贵建议,首先,如果我们无法直接读到外文原著,而只能依靠翻译版本,那么就需要格外注意翻译的质量,最好选择公认最优秀的译本。同时,了解作者的背景知识也很重要。对于一些专题性的学术著作,如果读者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很难直接理解和把握。同样,对于一些学科,如果没有对该学科的历史和学术脉络有基本了解,也很难深入理解某一特定思想家的观点。因此,在读专题性著作时,最好能先了解一下相关学科的通史性知识和学界的研究论述,再结合原著进行深入学习,这样理解和把握会相对容易一些。同时,也可以参考学者的书评和研究成果,以多维度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第85期读书会圆满结束。

(编辑:李鑫)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6期活动举行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4期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