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返回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7期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4-05-25

2024年5月21日晚七点,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7期活动在线上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古文献研读—《出三藏记集》第1堂 撰缘记”,领读者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李霞。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及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闽南佛学院等高校的近二十名师生在线上一同参与了此次读书会。

首先,由上海大学硕士生李霞领读,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要内容介绍。《出三藏记集》共15卷,分为四部分,是现存的第一部佛教经录。书的每卷之首,均载有该卷子目,凡与其中所载不符之处,均相互勘正。本书的中心内容以佛典翻译为主,总经序所载的序言和题记,可以考察某经的译者,传语者等,是研究佛教译经的第一手资料,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叙列传部分虽所纪人数不多,实开僧传之先河。第二部分是作者简介。关于本书作者,每卷标名,各藏不一,最后统一于将各卷划一为“梁释僧祐撰”。并通过《梁高僧传》第十一卷习禅、明律,以及僧祐自己所作序言内容,来叙述僧祐的生平经历以及本书所作缘由。第三部分为撰写年代。在本书中,标明梁代者不断出现。由此可证天监十四年以前,本书已行世。后又有所增加,故有天监十六年之作品在内,直至次年僧祐去世以前,皆在不断增补之中。第四部分是版本及校勘,领读人依此梳理本书最早的选本,后来的传本以及校勘问题等内容。最后一部分为评价与影响。李霞点明本书保存了已经亡佚的《安录》面貌,并加以扩展;创立了经录编纂的新体制,扩大经录包含的内容;体现了“贯一”和“会通”的思想。并提出只有通过查访考核,才能正确地掌握佛教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支流和本源。


其次,由西北大学硕士生沈奥汇报。他针对《出三藏记集》序以及卷一的内容和注释对原文进行通读梳理。序言共分三段,首句“夫真谛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莫津。”佛法高深玄妙,本性空寂,为文章定下基调。序言第二段讲述了佛教诞生已久,但“灵津致隔”,直至汉世,才“妙典方流”,之后便是诸位得道高僧的简明叙述。尾段即是僧祐作此书之缘由,希冀“秉牍凝翰,志存信史,三复九思,事取实录。有证者既标,则无源者自显。庶行潦无杂于醇乳,燕石不乱于荆玉。”这也体现出僧祐之志向所在。汇报人还特别点明文中的“魏初”二字,僧祐用这两个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代表当时部分人的正统观念。

其后,沈奥根据《出三藏记集》(苏晋仁、萧鍊子点校本,中华书局1995)和CBETA《大智度论》以及敦煌吐鲁番《大智度论》写本进行对读校勘。《出三藏记集》中增补“天地震动。师子等百兽悉大哮吼,诸天人号咷,山林树木皆悉摧裂,天女人女无量百千,噢咿交涕,不能自胜。诸三学人佥然不乐,诸无学人但念诸法一切无常。”等内容,或是以壮烈之场景,来凸显佛涅槃时盛大之场面。在标点问题上,根据《出三藏记集》和《大智度论》的不同,说明正确断句应为“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在具体字句的问题上,说明敦煌吐鲁番《大智度论》写本存在误写错误,如“应”字,“极”字等。

最后,由西北大学硕士生吴成汇报。他同样将《出三藏记集》与《大智度论》进行对读通释。汇报人重点对其中字词扩展解释,如“郁多罗僧”、“突吉罗”、“四如意足”等诸多名词。所谓“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在此部分多各僧之言,或僧者间的对谈,吴成将高僧间对话内容细致阐发,体现出“佛法欲散,大人过去,众生可愍”“无忧无愁,但观诸法无常相”等多样佛法奥义。他还特别提及偈言,“憍梵钵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运用典故,憍梵钵提宿生为牛,食已转哨,受天供养第一,使人知晓因果不虚,示现“马麦之报”,就像佛陀圆寂,小象跟着大象走一样,说明一心向佛,矢志不渝的道理。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7期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李鑫)


上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8期活动举行

下一篇:“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86期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