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晚7点,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94期活动在线上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读韦伯《印度的宗教》第一至七章”,领读者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周子菲和管吉阳,由河南大学哲学系李明轩老师评议,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永斌、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谢志斌、上海大学人文学院黄凯老师参加活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以及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和单位的20名师生在线上一同参与了此次读书会。

首先,由西北大学硕士生周子菲进行汇报,主题是“《印度的宗教》第一至四章”。她汇报的内容分为“作者介绍”“内容综述”“问题探究”三个部分。在“作者介绍”中,周子菲对韦伯的生平经历进行了介绍,并按照时间梳理了韦伯的论著。在“内容综述”中,周子菲分别对本书的前四章内容进行了概述,第一章主要聚焦于印度的社会文化背景、政治军事背景、理性科学背景、法律经济背景等八个方面,第二章聚焦于印度教的起源与传播、印度教的传播方式、种姓制度、客族和贱民等八个方面,第三章聚焦于印度教的教义与救赎目标、宗教宽容、印度教律法等九个方面,第四章聚焦于吠陀经典的权威、吠陀经典的内容与特点、吠陀经典与印度教的冲突等八个方面。在“问题探究”中,周子菲通过阅读前四章内容归纳出五个问题,分别聚焦于五个方面,即尼可罗·马基亚维利、阿克巴理性启蒙运动、印度妇女的高度死亡率、印度教下层种姓的改宗、锡克教,并通过搜集整理学术界已有成就,汇报人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究与解答。

其次,由西北大学硕士生管吉阳进行汇报,主题为“读《印度的宗教》第五至七章”,他的汇报由“第五章--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第六章--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第七章--氏族的地位与种姓”三个部分组成。首先,在第一部分中,管吉阳的汇报基于三个问题展开,即“种姓的概念为何?种姓与部族的区别何在”“职业团体与种姓的关系”“身份团体与种姓的关系”。其次在第二部分,管吉阳分别从印度种姓的分类及判准、种姓阶序排列的困难、种姓阶序的争议性与变易性三个方面,对种姓的社会阶序展开探讨。而后在第三部分中,管吉阳将第七章重点归纳为四个方面并分别展开论述,即氏族卡理斯玛的概念及发展、氏族卡理斯玛在印度的支配表现、氏族卡理斯玛与西方封建制度的差异、氏族卡理斯玛与教权制的关系。最后,汇报人对书中五至七章内容进行了补充,如印度种姓政治、种姓与社会阶序、印度教的饮食。
李明轩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首先,李老师对两位同学汇报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李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汇报表示了肯定,周子菲同学首先对韦伯的思想来源及社会化背景进行了介绍,这有助于从整体的外部视角看待韦伯的研究。管吉阳同学的汇报部分较为庞杂,他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精准有效的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及补充。此外,二位同学在阅读时都有较好的问题意识,通过支撑性文献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决和补充,他们从逻辑和结构上都较为完整全面。
其次,李老师就阅读时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老师认为,韦伯的研究主要基于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视角来看待印度的种姓制度,并在文本中引用理性化要素作为标尺,同印度教以种姓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结构进行了比对。总体而言,印度社会以宗教体系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手段,韦伯摒弃了传统的宗教研究视角,而以宗教仪式及象征性意义的视角来看待印度教。在看待二手文献时,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快捷了解文本的途径,但在阅读的同时应当注意信息校准,即在使用的同时应注意分析此类文献是否能与原始文献合理匹配,作者是否在写作时是否基于某一立场或特定受众进行过信息的选择性使用。两位汇报人对李老师的点评也进行了回应。
最后,谢志斌副教授对本次读书会的汇报内容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他认为在阅读韦伯《印度的宗教》时,应当将“印度的宗教”这一主题及其内容置于人类文明历程之上,以完整、多元的视角进行看待。从印度宗教产生的源头来看,可以体现其多元性形成过程。印度宗教的源头之一为哈拉帕文明,基于现今出土文献资料可见,尽管这一文明最终走向衰亡,但其对整个印度文化具有极强的形塑作用。通过如印章、雕塑等出土文物不难看出,哈拉帕文明对印度吠陀文明在宗教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部分学者认为印度教中的湿婆可以在哈拉帕文明中找到对应形象。此外,印度教中的生殖崇拜、宗教仪式等大量存在于哈拉帕文明之中,且通过对比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由此可见,哈拉帕文明对印度吠陀文明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印度宗教的第二个源头为雅利安文明,此处也应当关注雅利安文明与西亚文明的同构性与同源性。雅利安文明源于南俄罗斯大草原的雅利安人,此后一部分雅利安人进入伊朗高原,建立了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另一部分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创造了吠陀文明。由此可见,此两种文明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这体现在二者的社会结构、宗教思想、宗教仪式等方面的高度相似性。因此,在阅读《印度的宗教》时,通过对比研究南亚、西亚、东亚等具有原生文明地区的宗教,思考不同文明间的共性与个性。此外,可以将印度宗教作为亚洲宗教的代表,将亚洲宗教与欧洲宗教进行对比,研究其中的差异性与共同性,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至此,“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读书会”第94期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李鑫)